要追溯白茶的起源,要先弄清楚白茶的含义。广义上的白茶常有三种理解:
一是指利用白茶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就是不炒不揉,经萎凋、干燥而成的茶叶;
二是指茶树品种,茶树的叶片和茶芽密披白毫,如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
三是指白片茶,就是叶片偏白色的茶树品种,如安吉白茶、溧阳白茶、资溪白茶,其制作方式是绿茶工艺。
茶学上的白茶是指前两种合一的茶,也就是采自白茶茶树(品种)的茶青,运用白茶制作工艺做出来的茶,政和白茶、福鼎白茶就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白茶。中国茶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不同的茶树品种用最合理的制作工艺制作,才成就了许许多多地方名茶,也才有六大茶类的划分。近现代,随着茶叶商品化,绿茶好卖的时候就“红改绿”,红茶好卖的时候就“绿改红”“白改红”;商品茶的出现打破了“不同的茶用最合适制作方法”的传统,给中国茶的品质和价值造成极大的伤害。
有的人认为,古代白茶和现代白茶不是一回事,其历史没有必然的延续性。其实并不尽然,众所周知,白茶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药食同源的远古时代,人类最早利用茶叶和利用其他植物的方式如出一辙,经历“生食一煮食一晒干备食”的发展过程;茶叶生晒或烘干后留存以备常年饮用,便是当今白茶的制作工艺,只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予以命名而已。
同样,作为茶树品种,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记载说明当时的白茶是一种野生的茶树品种,茶树很少。因此,白茶的制作工艺数千年前就出现了,茶树品种也在北宋就被发现,但两者之间的结合在宋代也初见端倪。在宋代建茶中有一种银线水芽,其制法有现在白毫银针的雏形,1121年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
宣和庚子岁,漕臣郑公可简,始创为银线水芽,盖将已拣热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差银线然。
其取芽方法详见于《两溪丛语》(南宋.姚宽):唯龙团胜雪、白茶二种,谓之水芽,先蒸后拣,每一芽,先去外两小叶,谓之乌蒂,又次取两嫩叶,谓之白合,留小心芽,置于水中,呼为水芽……茶之极精好者,无出于此……其他茶虽好,皆先拣而后蒸研,其味次第减也。
可见,古时芽茶制法是将刚萌发的一芽二叶连同残留的鳞片、鱼叶一并采下后,分两种制法:一种是先拣后蒸,由于先行拣芽,极易损伤芽叶而变红,品质较差;另一种是先蒸后拣,拣后立即投入水中冷却保持翠绿,防止变黄,因此水芽品质优于一般芽茶。种取芽方法与现今白毫银针的剥针取芽方法极为相似。
可见。古时芽茶制法是将刚萌发的一芽二叶连同残留的鳞片、鱼叶一并采下后,分两种制法:一种是先拣后蒸,由于先行拣芽,极易损伤芽叶而变红,品质较差;另一种是先蒸后拣,拣后立即投入水中冷却保持翠绿,防止变黄,因此水芽品质优于一般芽茶。这种取芽方法与现今白毫银针的剥针取芽方法极为相似。
关于白茶制作工艺和白茶茶树品种的关系,茶学专家陈椽在《茶叶贸易学》中也有记载:从明朝田艺蘅于嘉靖三十三(1554年)的《煮泉小品》说: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渝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脆鲜明,尤为可爱。前者是指银针,后者可能是指牡丹。但这里已不是指白叶茶,而是一般鲜叶制成的白茶。这种白茶的起源也是在明朝初期。
陈椽教授对白叶茶做了解释,“这种白茶的起源也是在明朝初期”所说的“这种白茶”应是指运用白茶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
但白茶制法和白茶茶树品种真正“合体”是在清朝中期,是在率先发现白茶茶树品种的地方——政和。这个历史性的结合,使得白茶名副其实,成为茶叶大观园中一颗奇葩,香飘天下,名扬四海。
虽然政和因茶得名,但因政和属于县级建制,山高路远,交通闭塞,政和茶没能单独作为地方名茶进贡,长期只能作为建茶的附庸,作为北苑贡茶的组成部分而进贡朝廷。元代,政和茶并没有太多记载;直至明初,政和县令黄裳、典史郭斯垢于建文四年(1402年)编纂《政和县志》,隐隐约约记述茶事,如《名胜篇》郭斯垢《游白云精舍》诗句:“稚童烹茶敲石火,林僧剖竹引岩泉”,《游万松庵》记:“侍者敲石火,汲涧泉,烹新茶……”,白云精舍筑在今城关熊山麓,可见其时城关一带已产茶叶。至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县令车鸣时重修县志,县志序云:政延绵数百里,山川险谷,民罕十连之聚,然西南十分之九不尽宜于五谷,勤于事事,亦足自赡。上播茶粟,下植麻芋,其他木竹菇笋之饶,唯地所殷。
这时茶叶分布范围已经很广阔,可知茶叶已成为山区人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来源。
在茶叶商品化后,建茶没落,武夷茶兴起,政和因为山区经济落后,商业凋敝,所产之茶,或由茶贩转手,肩挑、水运到武夷山,充当武夷茶售卖,清乾隆知县蒋周南有《咏茶诗》一首,记述得很详细,诗日:
丛丛佳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
谁信芳根枯北苑?别饶灵草产东和。
上春分焙工徽拙,小市盈筐贩去多。
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才晋用怅如何。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清初政和县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一到,茶工雇佣一空,当时政和县山区没有茶行、茶庄,一担担的茶叶被茶贩运到武夷山茶叶集市——下梅,再由晋商经“万里茶路”贩卖到俄罗斯恰克图等地,再从俄罗斯进入欧洲;也有的茶经水路运到广州,由广州十三行卖给东印度公司,进入欧美。
政和白茶商品化是在清中期,得益于大白茶茶树品种的发现和推广种植。大白茶树最早发现在政和县铁山乡,其栽培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中国名茶志》记载了政和县铁山村一个“金失为铁”的传说:很久以前,政和县有一座金山,所以山脚下的一家村落就起名金山村。村里的百姓以淘金为业。后来贪心的皇帝派人挖走了金山,而且临走还随手把金山村的“金”字边加上了“失”字。“金失为铁”,从此金山村,就变成了铁山村。村里人失去了以淘金谋生的手段,生活苦不堪言。有一天,有位仙翁到铁山村化缘,告之村民山上有棵摇钱树,若能找到它,铁山村就能摆脱贫困。人们上山却只看到了一棵大白茶,于是就把这棵茶树挖回家,精心培育繁殖,栽遍了铁山村。第二种说法是光绪五年(1879年)东城十余里的铁山乡农民魏春生的院中有一棵野生的树,由于墙塌下来把树压倒,无意中压条繁殖,衍生新苗数株茶树,就移植铁山高嵛山头;这个偶然的事件却发明创造了“茶树压条法”,这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发明,后来被推广到了全国。第三种说法是在咸丰年问(1851~l861年)铁山乡的一个走遍山野的堪觅风水的堪舆者,一日在黄畲山无意发现一丛奇异的树木,摘数叶回家尝试,味道和茶叶相同,就压条繁殖,长大后嫩芽肥壮,制成茶叶,味道颇香,于是大家争相传植,逐渐推广。
据《政和县志》记载:清成、同年(1851--1874年)菜茶(小茶)最盛,均制红茶,以销外洋,嗣后逐渐衰落,邑人改植大白茶。
据考证,光绪六年(1880年)政和县对良种大白茶树加以大量繁殖,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式开始采制白毫银针。相传,当时有下里铁山人周少白见白毫工夫受欧美欢迎,就试制银针四箱,运往福州交洋行探销很成功,第二年又和邱国梁合制四箱运国外销售,效果甚佳,以后便逐渐发展,愈制愈多,并推而广之,政和白茶进入产业化生产的鼎盛时期。迄至清咸丰年间(1851年)政和开始有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记载:
成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
特别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声名鹊起。为政和茶叶发展增加了强大的发展后劲。据《茶叶通史》记载,清光绪五年,在政和境内发现大白茶树,之后得以大量繁育,以之为原料所制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白茶品质得到大幅提升,供不应求目价格不菲,故当时民间有“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牡丹与银针”之说。1919年编写的《政和县志》中这样描述道:“茶兴则百业兴,茶衰则百业衰”,足见历史上政和茶叶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民国期间,政和凭借资源优势迎来了茶叶的百花齐放,据1919年《政和茶有种类名称凡七:日银针,即大白茶芽;日红茶;日绿茶;曰乌龙茶;日白尾;曰小种;曰工夫。皆以制造后而得名,业此者有厂、户、行、栈。
但是,主要还是以白茶和红茶为主要产品;民国中后期,政和白茶与工夫红茶比翼齐飞,双双畅销海内外,茶业成为政和的主要经济收入。据《福建政和之茶叶》记载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及银针,前者运销俄美,后者运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二者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种,每年出产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
1939年,福建省贸易公司和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办事处联合投资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政和茶厂成为下属的七个分厂之一,陈椽教授担任厂长兼技师,开创了政和茶叶科学生产的新纪元。他莅政茶事,开展外销茶加工、改进加工技术、制茶技术测定等工作,对当时生产的工夫红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白毫莲心都进行技术测定,写出《政和白毛猴之采制及其分类商榷》和《政和白茶(包括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制法及其改进意见》在《安徽茶讯》上发表,为政和茶叶发展和茶叶加工工艺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政和白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59年,福建省农业厅在政和县建立了大面积大白茶良种繁殖场,采用短穗扦插法繁育政和大白茶苗2亿多株,种植区域已扩展到贵州、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及福建的其他县市,1972年定为中国茶树良种。茶叶产量大规模增长,政和白茶与红茶、绿茶、茉莉花茶共同撑起了政和县经济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后,政和白茶的生产和销售得到了重视,政府加大了对茶业的宣传和投入。2007年3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政和县现辖行政区域1749千米2,同时“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正式启用,标志着政和白茶从名品向名牌发展。2008年3月,经过中国经济林协会专家委员会考察认定,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20l2年,政和白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个被称为“茶叶活化石”的地方名茶赋予了新的生命。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