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 > 福鼎白茶百科 > 白茶历史 >

白茶的两个传说 福鼎白茶的传说高清视频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福鼎白茶的传说高清视频

两个美丽的白茶传说

要了解福鼎白茶的历史,我们首先要现从两个传说故事说起。

福鼎白茶故事一

陈焕,说到他那都会联想到福鼎白茶。相传在福鼎的一个自然村中有一个很孝顺的人名叫陈焕。因整天的劳累蹦波也不能够让父母食的温饱。于是带着满心的愧疚上太姥山祈求。果然太姥娘娘托梦后,第二天陈焕到梦中的山上寻找一丛茶树。并将其挖出带回家经过精心的培植。此树就是现今闻名的福鼎大白茶的茶树。

福鼎白茶故事二

蓝姑,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太姥山的山脚下住着一位农家女子,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到这里来居住,这边的人们都称呼她为蓝姑。有一年这边发生了一场疫病,小孩子死了好多,怎么都治不好,蓝姑感到很伤心。有一天晚上,蓝姑忙里忙外辛苦一天,感觉很累,很快就睡去。在梦中,一个老神仙告诉她,太姥山上的一个山洞旁有一棵茶树,上面的茶叶冲泡来喝可以治病。醒来后她就去拼命采摘茶叶冲泡分给百姓饮用,人们喝了后病真的好了。

从福鼎开始,追寻白茶的样貌

站在以新鲜海货出名的福鼎小吃一条街上,许多人闲闲地走着。各种街市喧闹和我们此行的目的却形成一种反差一为了厘清在中国六大茶类中看似简单却奥妙无穷的白茶的身世,我们来到这个位于闽东沿海的小城,走进许多传说和历史的深处,要给中国白茶一个真实的回答。

而答案在哪里呢?或许要回到两百多年前的这片海。

公元1739年,好像是个平常的年份,而这一年,是时年29岁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大清君主的第四年。皇帝血气方刚。

这时候的中国,正值盛世,而位于中国南方福建东部的小县福鼎就更年轻。它才刚刚诞生,是由霞浦县划出劝儒乡的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单置为福鼎县,归属福宁府。

这个叫福鼎的地方,在历史上并不起眼,那时也不发达,没有人会想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它竟因一片茶叶而名扬四海。

这片茶叶的名字,叫福鼎白茶。

福鼎白茶的诞生和兴盛,与福鼎建县的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在经过明末清初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中国的经济从康熙年间开始逐步发展。因为没有了战乱干扰,人口也同时大幅度增长。

而清代中国几乎是个纯农业国,皇帝要安定社会秩序,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民间的自发生产。所以从顺治、康熙两朝开始,政府就屡次召集生活无着的流民,鼓励他们到各省各地垦荒。

顺治六年(1649年),清政府颁布《垦荒令》,命令各级政府“凡各处逃亡流民,不论原籍、别籍均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使之安心乐业,查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侯耕至六年后,有司官亲察成熟亩数,抚按勘实,奏请奉旨方议征收钱粮。其六年以前不许开征,不许分毫佥派差徭”。

这显然是一项仁政。到了康熙手上时,这位在清朝历史上最受好评的君主为了保证垦荒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修订了《垦荒令》,明确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优惠政策,并把垦荒的多少和人口的增减作为对州县地方官员年终考绩的一项依据。

这种由皇帝牵头、举国推行的"垦荒”让当时经济还十分欠发达的福建地区,掀起了围垦造田的高潮。而耕地面积多了,粮食产量和国家赋税也相应地增多,百姓生活越来越稳定生产物资十分丰富,原来的集镇市场不再能满足需求,货币与货物间的加速循环流动成为民众和政府的共同愿望。

这可以由一件事标记,就是福鼎沙埕港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同年,沙埕港正式设贸易口岸,出口闽浙一带的茶叶、烟草、明矾等物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政府放开自明代以来的开发。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同年,沙埕港正式设贸易口岸,出口闽浙一带的茶叶、烟草、明矾等物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政府放开自明代以来的 “海禁”政策,于是闽东沿海地区的农、渔、牧业生产都发展了起来,尤其茶叶的外销量日趋增加,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蒸蒸日上。

出于加强统治、管控金融的政治需要,乾隆三年(1738年),先由福宁府知府提出申请,后由闽浙总督上疏大清高宗皇帝,到乾隆四年(1739年),福鼎终于经清朝中央政府的审批,从霞浦县劝儒乡中划出望海、遥香育仁、廉江四里,独立置县。福鼎建县后仍属福宁府。

在福鼎,其实关于茶的传说可以追溯到隋唐之前。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在其《茶经》中曾引用隋代《永嘉图经》中的一句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而近代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教授则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县东三百里是大海,应为南三百里,南三百里正是闽东的福鼎。

而可追溯的民间传说那就更遥远了:按照福鼎当地人的说法,白茶起源可以追溯到尧帝时代,传说当年福鼎太姥山上有一位蓝姑,以种茶为业,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而她将所种的绿雪芽茶作为治麻疹的良药,救活了无数小孩子。

千年前的古白茶。在所有的文献资料及传说中,无论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认为中国白茶的兴起得益于中国人原本就有的“药食同源”的理念,尤其在医学很不发达的古代,中国所有的茶叶都是从药用开始的。而一开始没有制茶方法,人们就用自然晾青来处理鲜叶,这也是源于一种古老的制作草药的方法。

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真正意义上的福鼎白茶的起源,依照中国茶业泰斗张天福的说法(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应该以清嘉庆元年(1796年)在福鼎创制的银针作为标志。

因为古代书中记载的各种“白茶”,并非现代茶叶加工分类学中所说的“白茶”。一是从品种的角度来说,古代人常常将嫩梢芽叶黄化或白化的茶叶称为白茶,而其实很多是绿茶(比如安吉白茶);二是从加工工艺的角度来说,在明代以前的各类著作中,均无提到白茶的关键工序——萎凋。

另一位茶学家张堂恒也在《中国制茶工艺》一书中提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制造银针。”

而当时的福鼎茶业发展,是个什么情况呢?还要从中国茶这时在世界茶业中的地位说起。其实在清代以前,中国人注重的一直是绿茶,尽管明代就已出现红茶(见《多能鄙事》),但直到清中期后才开始快速发展。而茶类的不断丰富也是清代茶业的特征,除红茶外,乌龙茶(青茶)、白茶相继产生,黑茶(主要是普洱茶)也开始兴盛于边贸市场。

最早让中国茶在世界扬名的,是1610年将中国红茶(闽北地区的正山小种)运往西欧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对此, 《清代通史》中有记载: "明末崇祯十三年,红茶始由荷兰转至英伦。”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时,把红茶和茶具当做嫁妆,掀起了英国贵族们争饮中国红茶的风潮。

英国成为早期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大市场。

由于英国整个上流社会对中国茶趋之若鹜,把能喝到、喝得起中国茶当成一种时尚和身份象征,这极大地刺激了中国茶叶的进一步输出,也使得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当年“日不落帝国”的影响下,纷纷接受并喜欢上中国茶的口味。

从17世纪中期开始,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加了数倍,出口市场则从英国扩大到了俄国、瑞典、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而这一时期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期,飞速前进中的资本主义社会造就了新兴富裕阶层的崛起,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十分强烈,对中国茶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头脑灵活的中国商人大力发展茶业。因为清朝中期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土地租赁经营模式,所以在经营茶叶有明确市场和可观利润的情况下,一些实力雄厚的经营者雇佣大量廉价劳动力,开园种茶、设厂加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在福建闽北和闽东一带,茶号、茶庄、茶行也大量出现。而产于闽东和闽北的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以及正山小种,成为当仁不让的闽红四大花旦。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白茶诞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红茶在国际市场上还是一枝独秀的局面,所以白茶发展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另一方面,白茶看似简单,其实风险很大,需要“看天吃饭”的制作工艺也限制了当时缺乏机械制茶条件的福鼎茶商,往市场化的方向去推行这个品种。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 > 福鼎白茶百科 > 白茶历史 >
电话:13859366756网微信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