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的茶叶,蕴闽东明山秀水之灵气,天生丽质,闻名遐迩。闽东茶叶部分来源于鹫峰山山脉,茶区海拔在800米以上。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决定了这里的气候温爽、滋润,常年云雾缭绕,滋养出的绿茶品质特优,以香高、味浓、耐泡、毫显而负有盛名。除主茶区福安、福鼎和蕉城外,宁德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茶业。寿宁大力推广乌龙茶,重现“风烟团一市,茶香绕千家”的茶乡盛景;霞浦立足当地资源,推广名优茶加工技术;柘荣则形成“半县药材半县茶”的“小县大产业”;周宁的“官司绿茶”享誉一方;屏南鸳鸯溪孕育了精品茶叶;古田县茶叶发展势头强劲,高山乌龙茶成为农产业的新亮点。
闽东茶叶是闽东人的骄傲,每当茶叶飘香的季节,漫山遍野,身着各种春装的采茶人与碧绿的茶树相辉映:街坊闹市,买茶的、卖茶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构成了白云山的又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福安——历史最悠久的茶区
福安产茶历史悠久,该地的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优越,适宜茶树生产,产茶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发展茶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著名的坦洋功夫茶就产自福安,福建农科院茶叶科研所也坐落于福安,迄今为止福安还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县市和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
坦洋:繁华逝去茶香如故
有人把坦洋村描绘成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遍地黄金。是一个当时茶商掘金的最佳之地;也有人说它是一个茶香四溢的美丽庄园,仿若世外桃源般美轮美奂……
如今,当笔者再次踏进这个成就“坦洋工夫”辉煌历史的村落时,那褪去了往日繁华的坦洋,唯有满山茶香依然如故。
从福安市社口镇乘坐小三轮前往坦洋,路宽2米多。沿着山腰盘绕。此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廊桥,廊桥边上还竖立一块刻有“坦洋”二字的石板标记。经司机介绍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坐落在坦洋村口的茶叶交易桥一真武桥。
真武桥是坦洋村的第一景观。木质廊屋,石木结合。走进其中细观其桥,每条横梁的两侧尽头都垂下一段短短的吊柱,各吊柱的下方分别悬着一个灯笼状的木雕,四周雕刻着花草虫鱼。据当地村民介绍,过去真武桥是福安通往寿宁的重要通道。当年这里也是茶叶运输最繁忙的地方,桥下的水路可以通船,茶叶就是从这里启运欧洲各地的。据介绍说。过去每逢茶市开市,或农历三月三、五月五。坦洋茶农们都会摆上供品。烧起一炷炷香,祷告廊桥平安,祈求茶乡兴旺。
过了真武桥不远,便进入坦洋村中,村民大都居住在坦洋溪的南岸,县道穿村而过,成为该村的闹市。坦洋村分上街和下街,这里的古宅几乎都是当年繁华的时候建造的。据《福安县志》记载,最隆盛时。坦洋一条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2万多箱,而这便是坦洋下街。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记者从公路边的一个拱门入口沿石阶而上,进入了下街。
古弄两边的“坦洋工夫”古茶行虽然有些许破旧,但却掩盖不住昔日的繁华。茶行的建筑远观并不惊人,可走近一看甚觉高大,临街铺面式的。内里如民居宽敞的厢房,有2层的,有3层的,最高为4层。据介绍,茶行底层收购茶叶;2层放置风扇、平筛等设备,为精制之所;3层做仓库。至今依然有茶农们在这些古茶行中制茶研茶,代代传承着属于坦洋茶农们自己的“坦洋工夫”。
“茶之于坦洋而言是最重要的产业,同时也是历代坦洋人内心深处最为深刻的一种自豪。所以重振‘坦洋工夫’昔日辉煌,是今之坦洋茶人的共同目标。”当地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的茶商们不断地对“坦洋工夫”进行创新改良。特别是在2007年9月,坦洋村成立第一个茶叶专业台作社之后,坦洋开始变了:建立茶叶生产基地、整合村中劳动力、修整旧茶厂。针对现有福云6号浓度不高等问题进行改良。在往日雄厚基础上输入新的技术,重拾福安菜茶的原始材料而进行加工再试验,力求重现最原始的“坦洋工夫”。
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坦洋村里的茶商又多了起来,好的“坦洋工夫”红茶每公斤能卖到600多元,甚至两三千元。很多老茶人正商议着合股办起茶厂,重新注册曾经的商标。重振沉寂了几十年的“坦洋工夫”老字号。这样的新气象也让坦洋村年轻一代感受到了“坦洋工夫”的魅力,纷纷向老一辈的茶人拜师学艺。坦洋人相信,不久的将来,“坦洋工夫”一定会重新引领他们走上富裕之路……
福建茶科所:茶族大观园
福安市社口镇,山林青翠,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就坐落在这。这里像是一个茶叶的王国。其70多年来的故事,让人仰视和叹服,尽管很多人没有来过这里,甚至还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
茶科所里翠树掩映,当年屋舍依然留存,而从这里培育出的茶叶品种却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八闽大地上,甚至更远的地方流传。比如山地茶园的建设、建园的标准制定、丰产栽培的技术、茶树施肥与品质关系等等研究。但最令人骄傲的,还是他们保存的茶叶品种资源。
在品种圃里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品种,从龙井到云南大叶种乔木,从茶片极大的佛手到那些人们未曾得见的长成双叶筲绮。应有尽有。目前,所里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已征集保存国内外茶树品种资源1000多份。成为全国收集、保存茶树品种最早、较多的品种资源库和乌龙茶品种资源保存中心。茶科所研究员郭志超先生还主编了世界第一部《茶树品种志》。
茶科所通过树种杂交选育。以自然和人工无性繁殖的形式培养出了19个优良品种。目前有7个已经通过国家级茶树品种良种的认证,12个正在参加全国茶树品种良种的区域认定。这些优良品种包括了金观音、黄观音、丹桂九龙袍、瑞香,高香优质的乌龙茶与绿茶兼用新品种。比如九龙袍,是从武夷大红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经单株选育而成的高新优质的无性系乌龙茶新品种,制成乌龙茶香气清幽,滋味醇爽,产量比肉桂高30%以上,抗性强,成活率高。
名优茶的推广并没有那么容易,从选育开始,一般要经过五六年才会真正得到推广应用,这里面需要有很多心血与努力,但这种努力也会得到可观的回报。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之前茶科所的几大系列良种,已经在福建省内推广了100多万亩,如果以保守的500元,亩的增收来计算,每年可以增加社会效益5亿元。
福鼎——中国白茶之乡
优良的茶树品种,丰富的山海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产茶历史和精湛的采制技术。这些都赋予了福鼎,这个“中国白茶之乡”悠远的魅力,独特的产地、独特的品种和独特的工艺,更是造就了独步天下的福鼎特色茶。
走近福鼎柏柳村
慕名于柏柳村,倒不是因为其秀丽的乡野风景。而是因其诞生了白茶良种“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柏柳村位于太姥山中的点头镇,与白琳镇接壤。这里山色旖旎。鸟语花香,自然生态极好。所在的地方不但是诞生蜚声中外的白茶良种的原产地,而且是太姥山域内最早成立茶业合作社的地方。因此,历来被誉为“福鼎白茶第一村”。
上溯自元明以来。柏柳村的家家户户就以茶叶为生。
在过去经济落后的时代,柏柳村周围以茶为生的茶农们,种茶售茶所能带给他们的生存保证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每逢天下动荡,售茶销路面临断绝,茶农的生存就要面临绝境。民国时期著名民主人士李得光(1902年~1981年)组建了福鼎白茶合作社,统一购销成品白茶。这种组织形式不但是国内首次,更具有前瞻性。有了这种组织形式,既稳定了本地茶叶的价格,保护了广大茶农的利益,而且还使得茶叶的外销市场得到了稳定和发展。
如今。李得光的家乡点头镇作为被国家推广为白茶良种“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的原产地,已经发展为福鼎市最重要的白茶产业基地和福建闽东最大的成品荼集散地。其新老茶业企业,已经发展到了120多家,每年的成品茶产量达到了6000吨左右,其中优质白茶占到总产量的82%以上。点头镇每年单茶叶的收入就可以达到2.6亿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
来到点头村,我们决定先上山看看茶园。茶园就在工厂背后的山坡上,看上去不是很高,可真爬起来就不一样了。开始茶园的坡度还不大,比较好走,可越往上去。就越有难度。经过不懈的努力,总算来到了山顶,可这时已经是汗流浃背了,衣服全都湿透了,就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眼望去,四周的山坡上满是片片茶园,整齐排列。井井有序。陪同我的老叶说,这些茶园大都是3-6年龄的茶树,正直壮年期,产出的茶叶品质最好。营养最丰富。
老叶是有着几十年制茶经验的老茶师了,他告诉我制作白茶对气候的要求很严格,既要有充足的日照。又要求温度不能太高。因此,每年的4月中旬至4月底或5月初是制作白茶的最好时机,制作出来的茶品质好。香气高,其它月份制作的白茶就没有这么好了。白茶的制作方法说起来简单,一是自然萎凋,二是干燥。关键就是萎凋,既要有阳光的照晒,但温度又不能高,所以每年的4月中旬的这段时间的气候正适合白茶制作。在日光自然的照晒下。白茶可以保持其茶叶的自然形态不变,而且,还能不破坏酶的活性,也不会被氧化,保持了白茶的清新自然的毫番以及汤味的鲜爽感。由于市场对白茶的需求旺盛,目前白茶制作的工艺也随之改变,已经采取在摊晾车间阴干摊晾的方式。
由于白茶有着其它茶所不具有的优点,因此,白茶的价格这几年一直走高,好的白茶品种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的价格已经连年增高。欧美市场对白茶的需求也是持续增长,需求量不断增加。
白琳探茶
太姥山下有一座小镇,因其特产白琳工夫茶而闻名于世,这就是福鼎县的白琳镇。据说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际茶商可以不识福建却不能不知白琳。白琳的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
雨后天晴,我挤上从县城开往白琳的旅行车。茶乡自有其独特的景致,山清水秀是不必说的。只是当车子沿着山间公路转向一条平流缓缓的小河时,在小石桥的那边是薄雾中透出的一片片秀竹、一幢幢瓦舍,没有污染的环境使人心旷神怡。
白琳镇的城建布局。使人顿悟其经历的不凡,没有山乡的杂乱,一条石板铺就的公路穿过小镇的中央,盘旋没入沉重的大山之中。路边有一座大型茶厂——福鼎县茶厂,机声中飘散出浓郁的工夫茶香。
白琳工夫是一种香味独特的红茶,清鲜甜和,十分宜人。这里的红茶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迄今130多年。当时来自于闽南和广东的茶商们在白琳开馆收购闽东北及浙南一带的茶叶,使白琳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茶市。据说,当年每逢采茶制茶季节,小小的白琳镇上商贾云集,白日里品茶验茶。商战有序,入夜后则灯红酒绿,弦歌不断。白琳之名始于此时。
闽产红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比安徽的祁门红茶略输一筹,白琳工夫也如此,但其当年改良品质一枝独秀。却是一位茶行老板的功劳。
有一次福鼎合茂智茶行老板袁子卿到福州高丰茶行办事,适逢该行进了一批祁红正开箱验看,袁也在场并品饮了一回,确认祁红比当时的白琳工夫强。袁老板返回福鼎后。遇到一位茶贩因收购到的白茶卖不掉,堆积中发热变红,想冒充红茶卖掉,袁见此茶色近祁红,便悉数收购。精制成工夫红茶运抵高丰茶行。外商一尝拍案叫好。即刻成交,比原产的工夫茶价高出1倍。从此白琳工夫在国内外茶市上名声大振,年产曾达3万多担。
沿着山坡。是一幢幢年代久远的木楼,随处可见茶农们揉茶、炒茶,言谈之中笑盈盈道出的话题依然是茶。做茶人自有其忙碌而又悠然的生活节奏,这也是茶区一种独特的文化吧。
蕉城——福建绿茶的主产区
蕉城是中国名茶“天山绿茶”的原产地,也是福建省绿茶主产区,自唐朝开始就产“腊面”、“芽茶”等贡品,产品素以“香高、味浓、色翠、耐泡”而驰名中外。茶业是当地的传统主导产业和农业经济的一大优势产业。蕉城区现有茶园面积9万亩,开采面积5.6万亩,2006年毛茶产量4815吨,茶叶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8亿多元,成为蕉城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畲村溢茶香 茶农笑开颜
近日,笔者来到宁德蕉城区八都镇韩丹村,站在山丘上,放眼四面,皆是层层叠叠的嫩绿,一棵棵铁观音茶树枝头长出嫩嫩的茶尖,几十名茶农有条不紊地采摘茶叶。
“现在。我们村外出的人都陆续回村种茶了,这片铁观音茶园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村支书、铁观音品种种植带头人之一的钟圣贵高兴地说。“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韩丹村是八都镇边远山区的畲族村,长期以来,由于生产落后,村民多数外出务工,在2004年之前,村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2004年,蕉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实施以茶叶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出台贴息贷款、茶机补助等优惠政策。大力推进茶叶开发性生产和品种结构调整。
2004年6月,村党支部书记钟圣贵带着村民4人前往安溪考察学习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经验技术。并购回名优茶苗。同时,八都镇政府引进春茗茶行与他们共同开垦种植绿乌兼制铁观音268亩,严格按照大苗、大肥、大沟、大密度的标准种植方式,使茶苗长势良好。2005年初,该村又派人到安溪学习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并购回设备,在村里办起了一家小型加工厂,经深加工试产的干茶叶以每斤260元的价格在市场顺利销出,呈现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致富的希望不仅鼓舞了村民的干劲,连外出的青年也开始陆续返乡创业,发展的氛围空前高涨。从此,茶园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以韩丹为中心的1600多亩铁观音生产基地,使茶叶生产从小作坊走向了产业化,从家庭生产走向了规模生产,从原材料供应走向了原料、加工、出售一条龙商业化。
钟圣贵告诉笔者,盛产期茶园每亩可产茶青1000~1300斤,亩产值可达6000~8000多元,经过深加工的茶叶,附加值更高。目前全村已有1400多亩先后进入采摘期,基地现有7家茶叶加工厂14条生产线,年产干茶30多吨,产值达600多方元,仅此一项,韩丹村年人均收入可达万元。茶叶的发展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吸引了周边250多名农民前来务工,据了解,在采摘期,外村村民到茶园采茶,每天6小时可收入50元劳务费,到茶叶加工厂务工每天可收入100元。
又是“天山绿茶”飘香时
清明前后,正是采收明前茶的最佳时节,若是此时,站在天山绿茶的原产地,海拔1300多米的天山主峰,可见坡谷延绵,双溪萦回,宛如玉带。这里。林木参天,云海翻滚,气候温和,茶树多生长在岩间和山坡上,树壮芽肥,是适合制天山绿茶的理想原料。难怪有诗人赞曰:“深山奇石嵯峨立。峡谷悬崖味茶香”。
天山绿茶的历史可谓悠久。《唐书-地理》称:公元940年左右,蕉城区已是“蜡面”贡茶的产地。据南宋嘉泰(公元1201年~公元1204年)名士张按记载,“于今西乡(即现蕉城洋中镇天山),其地山坡泊附近居民旷地遍植茶树,高冈之上多培修竹,计茶所收有夏春二季,年获息不让桑麻。”可见,800多年前,茶叶就成为天山百姓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那时天山产团茶、饼茶。还制乳茶、龙团茶。
清朝后期由于三都海上交通发达。天山茶区采制的大量绿茶和以天山绿茶为原料窖制的茉莉花茶输出国内外。供不应求。从此“天山绿茶”蜚声海内外。天山绿茶为福建烘青绿茶中的极品名茶,原产于西乡天山冈下章后的中天山、铁坪坑和际头的梨坪村。主产地是从无坪山的“中心葫”延伸,东接章后,西连际头,南达留田,北至芹屿,分布在里、中、外天山,方圆约10千米,近百个村落。
历史上天山绿茶的花色品名繁多。按采制季节分为雷鸣、明前、清明、谷雨等;按形状分为雀舌、凤眉、凤眼、珍眉、秀目、蛾眉等;雷鸣茶是用早春“一声雷”时节采摘的茶芽制成,冲泡后芽尖向上,竖直悬浮于杯中。犹如破土春笋,颇有情趣;雀舌系“一旗一枪”初展芽叶制成。十分细嫩,形似雀舌。这些绿茶品质远胜于传统名茶。其品质上的共同特点是:苗锋挺秀,香高。味浓,色翠,耐泡。
天山绿茶之所以成名,不仅仅因为历史上它曾以名贵的“芽茶”、“雀舌”、“岩茶”而蜚声中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鞠岭”天山绿茶系列产品,先后近40次荣获“福建省名茶”奖,“鞠岭”天山绿茶还多次在国内各项绿茶评比中获得金奖。特别是2004年6月,在中国太姥杯茶叶品质大奖赛中。“鞠岭”天山绿茶在百余个对手前过关斩将,不仅摘得大奖赛绿茶评比最高奖——“绿茶茶王”奖,还得到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上等精品”的好评……
品牌造就市场。“目前,蕉城绿茶种植面积达到11.3万亩,年产天山绿茶7000吨,产值达到3亿元。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都能见到天山绿茶的影子。”区茶业局负责人骄傲地说。为了做大做强“天山绿茶”,目前,蕉城区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天山绿茶”的地理证明商标,进行原产地保护,同时加大了茶叶新品种的引种,先后引种了黄观音、早春毫等高优品种茶苗,并建设了2万亩无公害高山地区绿茶基地。
寿宁——子规声里茗香绕
“头戴帽、腰缠带、脚穿鞋”,旱可保墒,涝不积水,保护天敌,科学用药,合理追肥,这就是寿宁县高山生态茶匿建设的新标准!
连日来,在寿宁县犀溪乡大王前铁观音茶叶基地里,村民们正在忙着种植行道树、遮阴树、防护林、护坡植物,挖掘排水沟渠。至此,该县已发展生态茶园2万多亩。
推进高山生态茶叶基地建设,打造“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有着500多年“风烟团一市,茶香绕千家”历史的寿宁正在茗香蔚起中,书写着魅力新篇。
寿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洞宫山脉南坡中高山区,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自然条件好,气候温暖湿润,茶园常年云雾缭绕,相对湿度大,光照较弱,漫射光多,适宜茶树生长发育。每年清明前后到白露间,漫山遍野的茶园翠色欲滴,茶香氤氲。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公元1457年),茶叶就已成为寿宁县大宗农业土特产对外通商的产品。冯梦龙《寿宁待志》中记载:“三甲住初垄,出细茶。十甲住葡萄洋村,出细茶。茶出七都。”清朝咸丰(公元1851年~公元1862年)、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公元1875年),寿宁产的“工夫”红茶已远销海外,在国内外声名鹊起。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寿宁种植的茶树根深体壮,所产茶叶具有叶厚、形美、耐泡、清香、味醇、隽永的品质。据老一辈茶人介绍,计划经济时代,宁德地区生产的茶叶以拼配寿宁茶叶的比例来评定产品等级。
寿宁现有人口28万,其中涉茶19万,茶园面积12.18万亩,年产茶1.1万吨。茶园面积、产量居全省第4位,人均占有量居宁德市首位。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饮品、茶文化的追求日益多元化。以福云6号为主的寿宁茶叶走进了尴尬的境地,亩产值仅2000元左右,茶农人均收入不足700元,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增产增收。
茶贱伤农,面对日益低迷的茶叶市场,2007年8月,寿宇县委、县政府对全县茶叶生产状况展开调查,发现该县茶园面积广。耕作精细,茶叶品质优良,但品种单一、老化,茶农收入低下。当年9月,该县主要领导带领全县14个乡镇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到安溪等地考察、取经,并聘请专家对寿宁土壤、气候诸多条件进行检测、考证,确定了种植铁观音、金观音等乌龙茶品种的可行性。11月,在寿宁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该县确立了“打造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茶叶品种改良,到2014年茶业总产值达5.5亿元。人均收入4850元,人均增长1000元。
“安溪茶香飘万里之日,就是安溪百姓脱贫致富之时。现在寿宁也一样,寿宁要通过大力实施品种改植,发展名优茶。打响寿宁高山生态茶品牌。”寿宁县人对茶叶的发展满怀信心。
霞浦——茶产业迎来“第二春”
在茶叶采摘旺季,我们来到霞浦县大京茶场,只见一片片修剪整齐、翠绿欲滴的茶园中,三三两两的男女茶农身背竹篓,动作麻利地采摘着鲜嫩的茶青;走进加工厂,机声轰鸣,热气腾腾,工人们正进行着杀青、理条、压扁等一道道工序,一片繁忙。茶场场长陈孝令告诉我们,今垂春茶生产前景看好,每公斤茶青价格保持在3.6元左右,比去年同期价格提高近1倍。从春茶开采至今,全场已产特种名优干茶近30吨,产值130多万元。
霞浦是福建省15个产茶大县之一,名列国家“十一五”南方优质茶45个重点县之中。全县共有茶园8.5万亩。年产干茶4000多吨,产值近亿元。2006年,全县茶业产销两旺。茶叶产量达到4500多吨,产值达1.06亿元,分别比增12.5%和17.5%。茶叶营销金额3.18亿元。茶区茶叶收入达5000多万元,茶叶为10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00元。
如何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这一全县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把茶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稳定农村经济的重要项目抓实抓好,霞浦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近几年。霞浦县委、县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也高了,相继推出一系列服务措施。县茶技推广中心主动派出茶技人员,深入茶区,对春茶采摘、加工生产以及茶园管理等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截至2007年4月底,全县生产春茶2400多吨,完成全年任务的45%,产值达8000多万元。春茶生产质量得到提高,送检的10多份茶叶均无农残超标。
“县委、县政府实实在在的帮扶,激发了广大茶农和茶技工作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县茶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主要职能部门,我们的信心、干劲也足了。相信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采访中,霞浦县茶技推广中心主任谢恒铨信心十足。
柘荣——半县药材半县茶
有优势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规模,有规模才能形成产业,柘荣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药材、茶叶两大优势产业,全县药材种植面积4.5万亩,茶园面积3万亩,全县10万人口中从事药材、茶叶种植经营的达到7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各有1/3来自药材、茶叶生产、经营和加工,初步形成了“半县药材半县茶”的“小县大产业”。
柘荣县耕地面积仅8万亩,山多地少,人均耕田不足1田,而且60%都是梯田。对此,柘荣县做好山的文章,提出了“立足高山小气候优势,做好大农业发展文章”的工作思路,向山上要效益。该县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太子参和茶叶最适合当地生产,品质优良,县里围绕药、茶两大优势产业做起了文章。
茶叶原是柘荣的传统产业,但由于茶树品种老化,茶叶加工粗放,知名品牌少,农民种茶的收益少,积极性不高。对此,柘荣县决定在打响茶叶品牌上做文章,从2001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筹资30万元,免费为茶农提供茶苗,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
柘荣县曾有不能种植乌龙茶的说法,2002年县里便从北京引进客商在乍洋乡石山洋建立天禾有机乌龙茶基地300亩,带动周边群众种植260多亩,打破了柘荣县不能种植乌龙茶的定论。楮坪乡彭家山冬艺茶厂原是一家茶叶初制厂,生产工艺落后,县里便派茶叶专家进驻该厂,改进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品质,使该厂三获省、市茶叶“金奖”,被评为“福建无公害农产品”。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入,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茶园开发。据统计,5年来,共有1100多元,社会资金投入茶园开发,全县共开发新茶园5000多亩,其中连片种植100亩以上茶叶基地22个,茶叶已成为柘荣农民致富的当家品种。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3万亩,其中可采面积2.8万亩。
屏南——鸳鸯溪孕育精品茶
在刚刚结束的2009年福建名优茶鉴评会上,屏南县选送的红茶、绿茶3个茶样全部获奖,其中由鸳鸯溪茶业公司选送的“髻红”红茶和“栗香玉芽”绿茶分别获名茶银奖、优质茶奖,如来春茗茶开发公司选送的“闽红云金毫”红茶获得名茶奖。
评审组对“髻红”红茶高度评价,认为该红茶毫多,条紧结而细,色泽亮艳,香高味爽,汤色叶底红亮,实为红茶之上等。因而,鉴评会方落下帷幕。参评的2公斤“髻红”,便由京城百年茶叶名企“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高价收藏,这在茶界被视为殊荣。
屏南鹫峰山脉中段,莽莽鹫峰山,潺潺鸳鸯溪,山岭重叠,丘陵起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地势高峻。树木苍青,雨量充沛,土质深厚肥沃,春夏之际。云凝深谷,雾锁高岗,具有明显的高山气候特点,造成屏南茶叶优良的自然品质。
鹫红工夫茶系采用本地菜茶制成,是闽红工夫红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内质汤色金黄明亮通透。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红匀,鸳鸯溪鹫红、髻红、黑美人为最佳。
周宁——培育茶叶新品种
“听说你们正为种什么品种的茶苗而犯愁。我们就来了!”周宁县茶叶局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纯池镇莲地村,给当地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开展茶叶科技咨询,解决疑难问题。
周宁县地处闽东北,境内峰恋叠嶂,溪涧密布。平均海拔880米,整年云雾环绕。所产茶叶外形秀丽,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耐冲泡。宋代周宁人开始种茶自产自用,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公元1875年),茶叶外销西欧、南洋等地。“官司绿茶”因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而闻名海外。周宁是闽东茶叶生产基地之一,官司绿茶为上品。周宁县主产的绿茶清香味醇、耐泡爽口,为各茶商的抢手赁。
周宁县现有茶叶10万多亩,是绿茶生产的重点县之一。年产量在5000吨以上。近几年,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调整茶叶产业结构、创立茶叶品牌、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2007年全县计划新植茶园2000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茶农改造茶园、种植茶叶新品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纯池、玛坑、七步等乡镇农民纷纷种植铁观音、金观音、金萱、福鼎大毫茶等新品种。其中玛坑乡首章村30余户农民。连片种植铁观音100亩。为增加茶叶产品的附加值,让茶农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更新观念,培植新品种。周宁县茶叶局对茶农加强指导,适时组织技术人员走进茶园,帮助茶农进行园地规划设计、品种布局安排、种植技术培训、协调苗木供应,协助联系茶叶加工机械设备等。
古田——铁观音飘香促农民增收
古田县鹤塘镇东际村种植的数百亩茶园满眼绿油油的茶树,呈现出一片生机。当地一位茶农表示。他们种植了几年茶树。取得很大收益。由于引进了新技术,这里生产的优质“铁观音”每公斤可以卖到350元左右。
鹤塘镇具有发展有机茶园的优越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是古田县种植茶叶的大镇。以往茶农多以生产烘青绿茶为主,近年来,当地茶农从闽南安溪县引进茶叶新品种“铁观音”,同时高薪聘请茶叶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这样。不仅新品种茶叶增值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据了解,由于“铁观音”茶叶市场知名度高,销售行情好。自2003年起,鹤塘镇东际、溪边等村先后从闽南安溪县引进茶叶新品种“铁观音”。并更新换代了最新式的制茶设备,高薪聘请安溪当地技术人员驻园指导。从管理茶园、采茶到茶叶加工方面的晒青、摇青、炒茶等重要工艺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此提升茶叶总体品质,从而发展壮大了当地茶叶种植加工业规模。
一位茶农告诉笔者。他们3年前开发茶园70亩。总共投资了30多万元。第2年就收入10万多元,今年收入预计会达到30至40万元。看好的市场行情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镇的茶农种植“铁观音”的积极性。目前。古田县大甲乡林峰村、杉洋镇白溪村都有种植“铁观音”。全县“铁观音”茶园面积达到1050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