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茶圈,以营销热点为风向标的案例总是層出不穷。前些年流行“绿改红”,近些年流行古树老茶概念。如今白茶忽然大热,市面上掀起白茶风潮,人人喝茶必聊白茶,必点白茶,一时间成了茶圈的香饽饽,蹭热点的频次和地位之高几乎要超越当年火遍全国的安化黑茶热。
早几年的“绿改红”是指本来用于制作绿茶和乌龙茶的茶青改用红茶工艺制作。近十年前,因为金骏眉的走红,国内茶界掀起了一股红茶热,在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和各大茶馆,总能看到各种品牌和产区的红茶身影。许多制茶厂为了迎合茶客们的消费潮流,将本来适合做绿茶的茶青用于做红茶。这股风潮一度也波及了乌龙茶产区,不管适合不适合,只要好卖,原本制作乌龙茶的茶厂都在生产红茶。从表面上看,这股白热化的红茶热的确弥补了当时的闽北和闽东红茶产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红茶中低端市场。
由于红茶性温,适口,更关键的是,相对彼时的绿茶和乌龙茶,价格也占据一定优势,物美价廉,一时间,红茶风头刚健,盖过了其他茶类在市场的份额和知名度。但是,盲目跟随消费潮流必将遭遇市场的抛弃,“绿改红”只是昙花一现的市场风潮,表面上的“市场改制”实际上不能真正反映和诠释市场的需求,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市场倒戈”便是最好的佐证。
但是“绿改红”之后,从不甘于寂寞,总能制造热点的茶界又冒出了“古树老茶”概念。这股风是从普洱古树茶热潮开始刮起,例如古树普洱、老岩茶、老六堡、宋种单丛等,不仅要年份老,还要追求树龄老。但是放眼国内各大茶山,究竟有多少真正的古树老茶还要打个很大的问号。据权威数据显示,普洱茶区的古树资源仅占普洱产区的1%,这是令人思量的现象。而如果把同样的衡量标准放之武夷山,也就是岩茶核心产区,究竟又有多少的老丛值得推敲?即便有,树龄的界定标准又在哪里。市面上那么多茶礼包装上的“老丛”究竟属实还是因为大家都只偏爱“老丛”,倒逼茶商贴标的缘故。
一股又一股的浪潮吹拂着茶界,如今,连白茶市场也开始风起云涌,不仅价格翻了几番,花样也是层出不穷。从蹭新闻热点的“百年老白茶”到创新产品的“金花白茶”。是否有真正的百年老白茶,不得而知,许多茶客没见过,更没品过,它貌似属于一款传说中的茶。至于“金花白茶”,业界又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用白茶发金花违背了白茶本来的传统工艺,属于市场变异产品,不再属于真正意义的白茶;而支持一方则认为金花白茶是白茶界的伟大创举.打开了白茶消费的另一扇窗口,未免不是好事。但不管争论结果是什么,产生这些争议的原因终究是因为白茶这两年太好卖了,太火爆了,各家茶庄在调整自家的产品结构时,都不敢忘记白茶,不论是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甚而是白茶界的金字塔尖产品——荒野老树白茶都必须全套配置,唯恐落后于市场。
这种极度火热的市场现象势必推波助澜,导致茶圈涌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国内一些茶区的茶商不按规则出牌,开始暗箱操作,用非福建的茶青制作白茶,冒充福建白茶进行销售。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一些茶区市场发展缓慢,销路难以打开,现在白茶这么热,为什么就不能学当年的“绿改红”,来个“绿改白”呢,这不仅保证了当地茶农的收入,也能扶持一下本土的产业经济,是低收入产茶区摆脱困境的有效渠道。
从眼前利益看,这种做法似乎是可行的,但明知不是福建的原产地白茶,却打出福建白茶的牌子实属蒙蔽行为,或者是在福鼎和政和的白茶里参杂其他省份茶青制作的白茶冒充纯料,也一样是舞弊行为。白茶的大热已经让一部分圈内人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没有从长远角度去看待和培育这个市场。
如果由于白茶热使得外省白茶贴上福建白茶的标签便能获得市场青睐,那么势必会影响福建白茶原有的品质和水准,变得面目模糊,脱离本真。毕竟,非原产地白茶在品质和口感上还是有一些区别,这个唯有专业人士可以鉴别得出来,一般的消费者事实上很难分辨。但是,这将会导致其他区域的消费者对福建白茶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而从一些茶产区的发展前景看,原本的主流产品将由于“绿改白”的挤压失去更多市场,对自身的长远规划并非好事。
可见眼下的白茶热,亟需理性的正确引导才能使白热化的市场适度降温,茶叶市场允许自由化发展,但如果量产过剩,产品又偏向单一,最终又将由谁来买单?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只有更好地保护当下的白茶市场,冷静看待,理性运作,才有望使其回到健康有序的市场轨道上来。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