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茶品天下高“。福建自古名茶辈出,首创了红茶(烟熏小种红茶和功夫红茶)、乌龙茶(阙北乌龙、闽南乌龙)、茉莉花茶、白茶,并产黄茶、砖茶,连同绿茶等,形成六大茶类七种品类俱全。其中乌龙茶、白茶、茉莉花茶、正山小种红茶属中国特种茶。
背靠强大的茶叶供应链,福建茶帮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清代,福建茶叶出口主要有一南一北两条万里茶路,一条是从武夷山出发,终点为俄罗斯恰克图的北线,一条是从武夷山转口海港,直达英国的南线(前期广州,后期福州)。据海关资料,到光绪四年(1878年),福建茶叶出口达80万担约占当年全国年出口总量的1/3。
繁荣的茶叶贸易成就了大批福建茶商。彼时,富甲天下的广州十三行四大富商潘伍卢叶,其中三家潘伍叶祖上都是福建人。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就对《茶道》介绍,八马茶业的前身正是百年前盛行东南亚的“信记”茶行。
但19世纪80年代以后,闽茶在内的整个中国茶业便陷入了急剧的衰败,成为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史中的一声无奈叹息。
沉寂百年之后,中华掀开复兴篇章,闽茶也迎来了继宋代、清代以来,历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饮”领复兴。
从绿野荒踪到最美茶乡
1939年,福建岩茶红茶的出口降到历史冰点,全年只有2万5千担。陈橡先生的《武夷茶三起三落》中记述道,“岩茶虽尚能维持三百担左右,但较之最盛时期输出五万余担,已不及十分之一。茶园听其荒芜,大半是正岩茶,因原岩主远在南洋,或因资金缺乏,大多是荒芜了、减产了,能够维持原状的十不及一。
另据林馥泉先生文章写到“武夷茶业全盛时期已过去……野草杂木竞相争长,茶丛已无生长余地……昔时武夷茶山面积当在万市亩以上。
受制于清末民初乱世纷扰,包括武夷山茶在内的福建诸多茶产区都是一副“茶园荒芜,茶厂废弃,茶商无踪”的景象。据《福建省志农业志》记载,1936年全省只有33个县产茶,共有茶园54万亩,产茶12250吨。抗日战争爆发后,茶产更加一落干丈,到1949年全省只剩茶园27.7万亩,产茶3843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福建茶业终于能得以休养生息,逐步恢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通过新建茶园补助款、无息贷款和奖售肥料等扶持政策,在集体所有制下垦荒发展集中连片专业茶园,使茶园面积恢复到解放前的高峰水平,茶叶产量逐步提升。其后,闽茶迎来了1970到1983年十多年的飞跃发展期,茶园面积翻了一倍多。据统计,从1952年到2002年,五十年间,福建茶园面积增加了4.8倍。2013年福建省茶园面积首次突破20万公顷达到20.1万公顷(等于301.5万亩)。截至2019年福建省茶园面积发展至21.98公顷(329.7万亩),比1949年增长11.9倍。
茶园面积增长的同时,福建省茶叶产量增长更是惊人。1952年福建省茶叶产量仅为4900吨,到2002年,福建省茶叶总产量增加了28.2倍。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福建省茶叶总量从2011年的27.7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46.1万吨。
如果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的增加还更多是从数字上看问题,那么如今遍布全省,风情各异的处处茶乡,让人不得不感慨盛世兴茶。《茶道》杂志社从2013年启动美丽中国·寻找福建最美茶乡暨采风摄影大赛以来,先后探寻、发掘了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霞浦的元宵绿茶、福州茉莉花茶、政和白茶以及寿宁高山绿茶等数十个醉美茶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北到南,闽北、闽南、闽东三大传统茶产区不断做大的同时,福建除了个别海岛,基本每个县都是茶叶县,涉茶县高达76个。茶,这片黄金叶已经全面盛开在八闽大地。
从追求产量到提质发展
当福建产茶县、茶园面积、茶业总产量不断攀升之时,福建省茶园亩产增速更为喜人。从数据来看,2020年福建省茶园面积比1949年增长了近12倍,同期茶叶产量却增长了94倍,也就是说茶园亩产增长了近8倍。从2003年开始,福建省便不断蝉联茶叶单产全国第一的殊荣,平均每亩产量近百斤。福建以全国排名第五的茶园面积,长期霸榜全国干毛茶产量首席。
取得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福建对茶树优质资源的保护,对茶叶良种育种的长期努力。据统计,福建省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5%以上,远远高于全国46%的水平。目前,福建省每年出圃茶苗超过50亿株。
在茶叶亩产不断刷新记录之际,福建省在绿色发展观指导下,多年来还在持续推动茶产业由过去的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最早我们注重茶叶产量,没有为茶树营造适宜的微生物环境,相反通过施肥导致土壤板结、茶叶质量不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案首席岩茶厂厂长杨文斌介绍,从2016年开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作为科技特派员,手把手传授茶农,采用“有机肥+绿肥”的方式来改善茶园土壤。生态茶的种植方法使得当地茶叶“质”“量”俱佳,大受市场欢迎,当地茶农年入二三十万已经不是新鲜事。
燕子案生态茶园的发展,是福建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应用科技力量推动茶业升级的一个缩影。二十年前,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实践、科学深化提升,推动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一农村工作机制在福建茶业,进而在全国农业的大面积推广。
二十年来,福建省不负所托,坚持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将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先进科技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全国率先倡导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全面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持续推进福建生态茶园建设,从而保证福建茶叶的质量安全,推动绿色优质产品供给。“茶叶不打药,打药没人要”成为福建茶界的共同认知。截至2020年,福建省已经打造了1200个茶叶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生态茶园占全省茶园80%以上。
在做好茶科技这篇文章的同时,福建省多年来还严格实施“放心茶”工程,建立健全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和可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大力开展茶叶商品地标认证工作,采取源头监管、生产监控、市场抽检举措,从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到销售,对闽茶质量进行层层把关。
2018年,福建省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推进产业和生态相协调。从2018年开始,福建对于毁林种茶,以及在坡度25度以上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山地新开垦茶园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严厉打击。科技、监管和生态保护夺冠齐下,推动闽茶品质不断提升,目前名优茶产量已经占到闽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福建茶帮再现辉煌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燕子案生态茶园,欢喜之余不忘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他对乡亲们说,“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诚然,近四十年来,正是得益于大念茶业这篇致富经,众多福建茶农茶商走上了富裕之路,福建茶帮也恢复历史荣光,在商界大放异彩。
1985年,安溪县贫困人口31.37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96%,安溪是名副其实的国家贫困县。由于茶叶不值钱,很多安溪人为了吃饱饭,只能把祖传的茶园扒了,种上水稻、地瓜。当年,国家把茶叶从一类物质改为二类物质,茶农可以自主经营茶叶后,穷则思变,爱拼敢闯的安溪人开始挑着担子,骑着自行车,打开了新茶路。北京茶市的改变是福建茶商的经典之战。彼时,北京市民还普遍最爱喝茉莉花茶,正是一个又一个安溪茶商,靠着一双腿不断上门软磨硬泡,让安溪铁观音终于能够摆上货架,为北京市民所接触和接受,并逐步风靡全国。
华祥苑董事长肖文华就对《茶道》回忆道,安溪铁观音先是从一斤数元上涨到20元一斤,到了90年代晚期已经上涨到120元一斤。当铁观音一斤上涨到180元的时候,肖文华当时甚至都难以置信。
凭借着愚公移山的精神,铁观音掀开了闽茶“饮”领消费风潮的大幕,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茶叶销售网络。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福建人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店、馆、庄多达15万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2010年,这一数字翻了一倍,达到100万人。其中,仅安溪县就有10万农民大军走南闯北打市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万多家茶庄、茶店和茶叶公司。2011年,当闽茶中国行举办北京站活动时,北京福建茶业商会会长高晨生不无感慨,在京的福建茶商已经将近两万人。
借助遍布全国的福建茶商形成的强大市场网络,福建茶市成为了全国的风向标,福建流行喝什么茶,全国就跟着喝什么茶紧接铁观音,正山小种、金骏眉红遍中国,岩骨花香飘香宇内,白茶强势崛起,几十年间福建各大茶业商帮各领风骚。
如今经过几十年发展,福建形成了从种植、加工、营销贸易、产品包装到物流运输、餐饮旅游的庞大茶业产业链,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据统计,从2011年开始,福建省涉茶人口就突破30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
到2017年,安溪县涉茶人口已经达8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半以上来自茶产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5年起连续三年入围县域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县”。福鼎全市目前60多万人口中约有40万人涉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超过一半来自茶叶。在带动家乡发展的同时,福建茶帮也把茶叶致富经带到了全国各地。翻开云南、贵州等新晋茶业主产区的发展史,可以找到很多福建茶商的身影。
“武夷岩闽茶也再次成为福建的靓丽名片。“安溪铁观音”茶”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福建省34个茶叶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2018年,福建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035亿元,规模位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唯一茶产值过干亿的省你。
百年复兴,福建集我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地、消费地、集散地和重要的茶文化传播地为一身,再上层楼。无愧“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茶叶看福建”评价。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